1905-1950
早期的窩美堂


開懇期1905-1912

傳教士將福音傳到窩美村和附近區域,這裡大部份都是客家人,第一位信主者何道安先生,在1905年租貸他的住屋為佈道所,當時是以學校形式開辨,名為樂育學校,由女傳道陳英娣女士專責佈道、探訪等會務,張緝熙先生司教學工作。當時巴色差會花里仁牧師、茂德華牧師及何大康牧師等亦常先後蒞臨證道,這樣經過了6年後,信主者除何道安先生及其三位公子之外,還有幾個家庭信主。


發展期1913-1940

由於原有房舍過於窄,實有覓地建堂之必要,於是茂德華牧師於1913年倡議在窩美村與南圍村交界之上涌地段向政府申請撥地,並親手主持策劃,由大老村之謝榕伯承辦建堂工程,是年竣工。主日聚會即遷新堂舉行,處理聚會及教學事務蒸蒸日上,信主人數亦日益增加。


動盪期1941-1950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42年,香港淪陷,百業凋零,民不聊生,影響本會事務停頓,堂舍破爛(南圍現址)。大戰後,總會調派萬自新先生接任本堂傳道兼理學務,修茸樓房,購置用物,都由各堂及本堂弟兄姊妹熱心捐輸。經萬自新先生5年的耕耘,至1950年萬自新先生退休,由葉貴廷先生繼續工作,教務及學務得以繼續擴展,學生約30餘名,主日聚會約50人。



1950-1990
戰後的窩美堂


50-60年代

在50年代,校長及堂會主席多是同一人,而由一群鄉親父老為董事,教員由本會駐堂傳教人士兼任,附近鄉村前來就讀的人數激增,要區會支持擴建課室,由於地方觀念濃厚,所以像「村校」一樣,只能吸引村民就讀,聚會會友約60人-80人,多是務農的村民,村民忙於農事而對教會的事奉較冷淡,當時並沒有牧師及駐堂傳教士,主任傳道也只是很短暫及兼任的多,只靠總會派來的傳道人輪流擔任講員,葉貴廷牧師主力,但也沒有因此停止聚會,而且主日學學生也維持30-40人,窩美堂地方貧瘠,但是環境清幽,但有些地是屬政府公地,需要向政府租借,但都不影響福音的事工。1952年成立了佈道團,開始聖工的發展,而間中也舉辦培靈會、佈道會及兒童夏令營、奮興會、研經會……等,出席人數也不少。


60-70年代

1962年樂育學校新校落成。但是在1967-1969年3月,因種種內部原因,及因於區會堂會增多,傳道人員短缺,所以區會所派來的傳道人時常被調走,更有缺乏傳道牧者的時候,以致一切會務均告停止進行。至1969年4月委任陳玉蓮姑娘任主任傳道,4月才恢復主日崇拜,但因聖殿荒涼日久,又破爛不堪,需要借地方聚會,故此由何福華長老及其公子何育祥先生樂意借出他們的住屋作為聚會之用,因為聚會停了一段時間,以前的教友也離開了教會,每次只有20-30人聚會。及籌備在附近興建新堂,因地方問題,所以除了崇拜外,其他聚會要暫停。在1970年因新堂的地點仍未落實,故再轉借俞明道弟兄的地方重新裝修,可容納40-50人,一切的裝修及傢俱均由弟兄姊妹奉獻,而新址(窩美村內),因各方問題不能成事,唯有決定搬回舊址(南圍現址)重新興建。


70-80年代

1972年村民飽受山泥傾斜的威脅,教會又未有堂會,大家互相效力,體驗了弟兄姊妹的愛心及力量。幾經困難及波折,興建新堂終能落實,1973年9月15日舉行新堂動土禮,1974年2月20日窩美堂的青年部成立,有20多位青年人參加。一切的事工包括主日崇拜、主日學、家庭禮拜、探訪、新年聚會一切照常進行。1974年6月新堂終於建成,7月7日舉行開幕典禮,而且同年青年部設立圖書館,因堂址環境幽美,適宜作退修之用,開始借堂址給其他基督徒團體作退修之用,其他聚會也慢慢發展,1979年陳玉蓮姑娘退休由葉貴廷牧師暫代職,青年部出版《燈油集》為堂會刊物,主日學也開始分級制,1979年由林瑞瓊姑娘接任傳道人,崇拜聚會約有60人,主要做兒童主日學及少年團契的發展。窩美樂育學校在窩美堂的三個課室,學生30餘人,1974年秋季開始樂育學校停辦,學生轉到西貢中心小學繼續上課,空置的課室原計劃改為社區中心,但因多種原因而導致計劃擱置。


80-90年代

因生活的改變,崇拜時間在82年由上午12時30分至下午1時45分改為上午11時至12時15分到至今。人數維持約40-60人。當時青少年活動也十分興旺,計有青年團契、少年團契、青少年人也負責不同的活動如聖誕聚會,但因為同工流動性強,所以也要依賴其他堂會的教友幫忙,如司琴、查經班……,唯本堂青年部員,同心合力事奉,至能維持教會運作。


1984年開始人數下滑,崇拜只有30多人,因青年人出國或結婚,青年團契只有數人參加。85年後期,青年及少年團契暫定,改為小組栽培形式聚會。80年代後期,由於教會的資源及傳導人的質素參差,導至流失了很多的會眾,而教友也不大熱心教會的事工或聚會。至1988年,堂董開始採用較有系統的管理方法,編制及釐定發展各部門的計劃,同時要求同工改善質素,也為教會的一些硬件進行修葺及改善,包括講台的音響設備、主日學的課室佈置、校舍斜坡修補,諮詢了幾位資深的牧師指導本堂事工的進行及發展,以致教會能較前有系統的運作聖工。另外在80年代後期,本堂擬與英國人合辦英文幼稚園,進行會議幾個月,後來合伙人因申請期間過長為理由停止合辦,但不想政府收回地方,故重新裝修希望作為服務社區之用,因此籌備嘉年華賣物會及攤位遊戲,籌集資金以作裝修之用,成績不錯。



1990-2000
2000年代的窩美堂


1990-2000年代

90年代初,聚會人數仍不穩定,團契也因出席率不穩而逐漸結束,間中也會舉行講座及愛筵,1991年開始有兒童崇拜,由本堂姊妹輪流負責,目的是幫助父母專心崇拜及培養兒童認識信仰,播下道種。1993年開始有區會調派馬少平先生管理教會,1994年7月16日舉行20周年感恩崇拜。馬少平先生於1996年按立為牧師,以致教會開始有穩定的牧者牧養,也因馬師母對兒童事工充滿熱誠,故開辦小學生團契、少年團契,也有適合成人的基道團,而堂董也通過籌備在1997年4月自立,事奉人員也增加了不少,崇拜是30-40人不等,牧者也教導奉獻的責任,兒童崇拜及主日學也分級制以方便教學內容,漸有規模,馬師母也非常熱心,兒童人數也維持在30-40人,發展興旺。


成人也逐漸增多至約50人,年齡漸年輕化,而且主要集中在中產階級,教會財政漸能應付正常開支。在1998年後也大量投資於改善教會的設備,如改摺椅為木長椅、裝修課室、建儲物室、加裝冷氣及更換水喉、電線、電掣等,也得救恩堂會的支持,工程得以順利完成,團契仍集中在兒童方面,另開展了中學生團契,與附近中學合作福音工作,另於2000年聘傳道人鍾麗儀姑娘一同牧養教會。可是自立的建議因多方不到達標以致暫時擱置。


2000-2005年

90年代後期,教會多了很多成熟而穩定的會眾事奉,他們很願意承擔責任,故在2000年後加了不少的聚會及事工,如敬拜讚美會、除夕感恩會及時常有愛筵,也有事奉人員退修會,也有成人的查經班,由牧師主領,弟兄姊妹也輪流帶領,也開始有伉儷團,由馬少平牧師伉儷及甯豪輝伉儷負責,吸引了很多年輕的伉儷參與,而這群伉儷也成為教會的主力事奉人員。


禮堂設備也加入了敬拜的音響器材、電腦錄音系統、製作教會網頁及雙月刊《心窩美言》,也是弟兄姊妹無論在金錢或技術上的熱心奉獻,令教會得以現代化,其中更開辦敬拜小組、青年小組、弟兄團、姊妹團、上班一族(後稱麗人一族)、成人主日學、基督少年軍及《啟發》課程,當中吸引了不少年青人及在職人士加入,每個團契也有十數人參加,在這個小小的教會實屬異數。


而且在2002年通過在2004年窩美堂100周年的時候自立,成立自立委員會。因神豐盛的恩典,崇拜人數激增至90-100人,終在2004年6月27日舉行「自立感恩典禮」,7月1日正式自立。在2004-05年新增第1屆及第2屆紅色《門徒》課程,而洗禮及轉會禮人數也是歷年最多,共約20多位,事奉人員佔教會的30%,並加設早晨崇拜及週六青年崇拜,青年崇拜有30-40人出席,而早晨崇拜因人數不多而於2007年中取消,短短數年《啟發》課程由2003年已開辦約5屆,也有青少年《啟發》課程及每年一度的青少年夏令營,每次約有50人參加。而現在教會的年青一代,也十分熱心事奉,將來他們便是教會的棟樑。


2005年,窩美堂傳道人鍾麗儀傳道得蒙呼召,到台灣宣教,同年有會友蘇慧敏姊妹願意全時間在崇基學院神學院攻讀神學,馬牧師也於2007年轉到國內作培訓工作,結束在窩美堂14年的事奉,而當時有兩名傳道人黃瑞吟傳道及周德銀先生服侍堂會,會眾約有90-100人。


窩美堂的牧者一直都有宣教差傳的心志,感謝神當中曾服侍教會的江順昌牧師、鍾麗儀傳道、馬少平牧師均已差到中國、台灣、毛里裘斯宣教,這也是這所小小教會的一個異數。

崇真會窩美堂.西貢南圍路9號.電話:2719-0617, 傳真:2719-0381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
窩美堂的百年歷史
1905年成立至2004年


蘇慧敏傳道 (2015)